gg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内容

当科技遇到普惠:数字化为金融服务带来新可能

时间:2024-06-19 10:42 来源:中国网 阅读量:11484   

科技与数字化已成为金融机构发展的新动能。当下,商业银行持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提升技术实力以进一步赋能业务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就是技术赋能金融业务的成功实践。随着普惠金融特别是数字普惠金融的蓬勃发展和

科技与数字化已成为金融机构发展的新动能。当下,商业银行持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提升技术实力以进一步赋能业务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就是技术赋能金融业务的成功实践。随着普惠金融特别是数字普惠金融的蓬勃发展和深入推进,我国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便利性均有较大改善。

为加强普惠金融服务,金融机构以数据要素为基础,通过云计算、AI大模型等新兴技术手段,在数字化获客、数字化风控、数字化流程等方面,探索成本可控制、创新可复制、业务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新模式,实现普惠金融服务更高效、经营主体融资更便利、金融风险防控更有效。

“数字普惠金融具有区别于传统普惠金融的突出优势,原因在其大量运用数字技术,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可能性、可得性和可控性。”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不仅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金融机构要坚持金融科技引领,着力推动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打造健康的数字普惠金融新生态。

大幅拓宽金融服务半径

目前,应用在普惠金融领域的数字技术主要有“ABCDT”,即人工智能、区块链(Blockchain)、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大数据(Big Data)及物联网(IOT)。这些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为拓展金融服务覆盖面带来了巨大帮助,大幅提升了普惠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基于数字技术支撑的业务流程线上化,金融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为更多长尾客群提供更高效、精准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服务已进入田间地头,民营小微企业的融资可得性和便利性大幅提升。

例如,当前,不少商业银行在乡镇、村口设置金融服务站点,或在指定合作商户服务点布放银行卡受理终端设备等,为村民提供转账汇款、代理缴费等基础金融服务。大量“村口银行”的出现,正是得益于金融服务的自动化,以及纯线上的贷款审批、风控能力。数字技术进一步延伸了金融服务的半径。

从成本和便利性来看,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已实现网络信号全覆盖,智能手机广泛普及,手机银行等业务快速发展。数据显示,我国手机银行业务成本是“面对面”处理业务所需成本的1/5左右,是网点和代理点成本的1/35。随着移动数字技术的发展,基于手机端的金融服务可得性大幅提升,成本显著降低,真正实现了“让金融服务无处不在、随手可得”。

金融科技企业在拓宽普惠金融服务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网络借贷平台“拍拍贷”的母公司信也科技数据显示,通过强化普惠触达能力,2023年,该公司为金融机构促成普惠业务交易金额超过19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尤其在小微经济领域,全年为超过80万小微用户链接近500亿元金融资源。

数禾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数字化金融服务推动信贷服务流程升级,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让流程更加简便、效率大幅提升,解决了不少小微企业主的融资难题。“举例来看,小微企业不需要到线下进行各种担保签字,在手机上就能完成借款。只要是合规借贷申请,部分产品可以做到秒级放款、全线上操作,为小微群体提供了更方便的金融服务‘快速通道’,有效解决了用户资金周转难题。”

显著降低信息不对称

从更深层次看,数字技术可以显著降低金融服务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客观上提升了普惠金融服务的可能性。

缺乏信用证明,是很多长尾客群在获取金融服务时面临的难题。尤其在农村地区,因为信用数据缺失,相当一部分人群无法享受更多金融服务。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以及银行数字化转型,为普惠金融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可能。

金融机构借助数字技术搭建开放平台,通过互联网获得更多维度信息。“一方面链接在线场景和用户;另一方面链接各类金融机构,降低信息不对称,提升获取金融服务的可能性,打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董希淼说。

例如,基于交易记录,建设银行推出了小微企业评分卡评价模式,从“以财务指标为核心的信用评级”转向“以交易记录等大数据为核心的履约能力判断”,挖掘小微企业信用曲线,建立起融资“正面清单”,破解小微企业资信不完整问题。

数据的共享也为金融服务深入推进提供了更多可能。为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意见,鼓励政府部门向金融机构有序开放政府公信力数据,并在健全信用共享机制等方面提出诸多指导方案。商业银行注重数据共享,引入全国及地方信易贷平台、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等高价值政务数据,夯实了普惠金融数据基础。

招商银行表示,通过隐私计算技术,该行在各方原始数据不出域的前提下,引入地方高价值政务数据如税务、社保等数据,推出普惠数字化获客新模式,并围绕中小企业客群,以差异化的风险缓释方式、定价及客群定位,初步构建起普惠多层次数字化产品体系,实现“1对N”的全产品、全场景额度匹配推荐,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组合融资方案。

“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社会信用体系。”董希淼建议,进一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以百行征信、朴道征信的成立为契机,建设全国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市场化信用信息整合和共享,打破“信息孤岛”现象。同时,进一步优化农村普惠金融基础设施与生态体系建设,通过向各类机构提供更加高效、低成本的金融基础设施,降低其运营成本。

提升风控水平和服务效率

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数字技术的另一大优势在于提升了普惠金融服务的可控性。

借助数字技术进行风险监测、预警以及反欺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的风控能力。例如,多家银行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出一系列智能信贷产品,主要为无抵押无担保的个人短期小额信用贷款。在该模式下,所有流程均在线上完成,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的风控等运营成本,提升服务效率。

在实践中,商业银行的风控水平显著提升,进一步增强了普惠金融服务能力。例如,通过深度整合行内外多维度数据,基于机器学习、图神经网络技术等人工智能构建风控模型,招商银行形成了高效、快捷、智能的“人+数字化”风控模式,构建了一套健全的普惠融资增信支持体系。浦发银行近日发布了“智·惠·数”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其中提到,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打造“360全景”风控平台,升级全流程普惠风控体系,提升客户画像精准度。

中小银行也在依托数字转型推动产品创新和提升服务效率。许多中小银行借助区域优势,深耕客户需求,通过数字标签、分析、建模,完善数据治理与风险控制,依托内外数据与技术支撑提升整体治理效率。

数字技术带来的改变还包括降低成本、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例如,微众银行基于“开放蜂巢Openhive”,利用标准化硬件和开源软件,构建了基于安全可控技术的全分布式银行系统,可实现24小时、365天不间断运行,大幅降低了IT运营成本,针对普惠场景,招行将AI大模型技术与普惠作业流程相结合,提升信贷作业流程智能化水平。

展望未来,专家表示,要加快打造健康的数字普惠金融新生态。董希淼认为,打造数字金融生态,需要政府、银行、社会多方发力,协同推进,综合施策。从政府层面看,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普惠金融体系,夯实金融基础设施,为银行业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更好支持;金融机构则要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深化金融科技应用,持续创新产品和业务,实现普惠金融从增量、扩面转变为提质,不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和效率。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今日最新
    推荐热点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