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3日,由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指导,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与盖世汽车共同主办的“2023中国汽车低碳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圆满闭幕。 低碳与智慧交通密不可分,智慧交通高度依赖信息技术和
2023年6月13日,由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指导,上海市国际展览 有限公司与盖世汽车共同主办的“2023中国汽车低碳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圆满闭幕。
低碳与智慧交通密不可分,智慧交通高度依赖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等新技术的创新发展,尤其是汽车节能减排新技术的发展。本次论坛重点聚焦:整车和供应链企业减碳行动及最佳实践、减碳技术、零碳工厂、低碳材料、能源生态、补能服务、绿色动力、全生命周期碳减排、绿色工厂、氢能源技术、数字降碳、ESG、绿色甲醇、电池回收/梯次利用、能源循环体系、绿电、绿色供应链、绿色出行等热点话题,共同探讨如何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本次论坛得到了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指导,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行、格朗吉斯、佛瑞亚、未势能源、博世中国、法雷奥、纬湃科技、安通林、捷氢科技、重塑能源、宝钢股份、欣旺达、武汉动力电池再生技术有限公司、德凯、特来电、华为数字能源、远景科技集团、中国汽研等21家生态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
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探索与商业化展望
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低碳、无碳、零排放以及氢能战略已成为全球共识。
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兵兵表示,从国内来看,目前有50余项国家层氢能相关规划及政策、20余个省市明确燃料电池车推广目标、100余项地方氢能与燃料电池专项规划政策。总体来看,当前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规模不断提升,示范效果显著,产业生态建设不断完善,但仍存在两大瓶颈:运营端加氢难、加氢贵,以及装备端TCO成本偏高,
怎样在燃料电池性能提升的同时,降低成本是捷氢科技的努力方向。卢兵兵介绍,我们有纵向一体化的技术研发体系。使用超薄金属双极板制造自制燃料电池电堆,并自主设计和集成电子系统。此外,我们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并协助整车进行动力系统工程和匹配。另外,燃料电池的提高主要途径有两个零部件:膜电极和双极板。我们要从这两个核心产品上提高性能、寿命以及成本。
用氢能科技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上海重塑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电力系统事业部销售中心总经理
上海重塑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电力系统事业部销售中心总经理孙北表示,对于氢能产业链而言,燃料电池只是其中的一个具体环节,燃料电池是商用车减排的有效举措,燃料电池的成功依赖于氢能产业链的生态发展。因此,发展氢能成为全球的共识,全球燃料电池汽车已进入示范应用阶段。目前中国市场的政策体系完善、产业基础良好,全球重卡占比1/3,是全球最具潜力的重卡市场。
同时孙北表示,重塑集团致力于成为技术卓越的全球化氢能科技企业,并始终践行着氢能科技从0 到1的商业化探索。我们的核心技术包括,面向高经济性的系统设计和控制技术、面向高寒环境的无损低温启动技术、面向长寿命的电堆材料体系和水热平衡技术。
宝钢汽车板SMARTeX低碳化实践
宝钢股份汽车板首席工程师
钢,是人类社会最广泛使用的金属,也是全世界实现碳中和所倚重的材料。
宝钢股份汽车板首席工程师鲍平表示,立足中国汽车设计与汽车选材,中国80%是原生铝,在中国要立足中国现实考虑铝资源的使用。得益于在汽车板块30余年的生产制造经验,宝钢已积累了超高强钢的研发生产应用技术。并且宝钢已悄然改变了形象,很早就实现了无人化。
鲍平表示,2022年宝钢汽车板销售规模890.1万吨,市占率超过50%。面向新能源时代,以宝钢汽车板QCDDS为品牌基因,宝钢新能源车整体解决方案SMARTeX赋能全球汽车用户。同时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钢板供应商,宝钢以绿色发展为统领,以低碳治金和智慧制造实现钢铁生产过程的绿色化,以精品化实现钢铁产品使用过程的绿色化,为构建碳中和社会做贡献。
全面电动化时代,动力电池低碳化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总监
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总监钟国瑛表示,对电池行业而言,最重要的参考标准是欧盟的《电池法》。从全球来看,2020-2030年,需要降碳30%,减碳压力巨大。
钟国瑛介绍,基于创新驱动新能源世界进步的企业使命,欣旺达制定了4P战略,包括关注人、关注环境(planet)、关注产品(product)、关注价值链(partner)。围绕4P战略,欣旺达以一套碳足迹管理工具、一种标准计算规则、一个认可的数据库,在电池制造和价值链两个方向,通过提升能效、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三个路径,进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碳减排。
退役动力电池绿色产业价值链构建
武汉动力电池再生技术有限公司动力电池回收与拆解事业部副总裁
武汉动力电池再生技术有限公司动力电池回收与拆解事业部副总裁李晓龙表示,2030与2060 是两个重要的节点,目前我国碳排放量是100亿吨,有机构预计达峰值是106亿吨。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的投资额约130多万亿元,用来产业转型、发展新能源等,投资额大概占我国每年GDP的2.5%。
动力电池回收是消除环境污染,降低安全风险的有效举措。李晓龙介绍,武汉动力再生通过打造“废旧电池回收一原料再造一材料再造一电池包再制造一梯级利用一再生利用”全生命周期循环价值链、责任链,实现社会、环境、经济价值最大化。
同时他表示,我们还实现了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的“数字化”,建立了全流程安全监控和高效的无损检测,诊断分级。
碳中性燃料内燃机助力交通领域碳中和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资深首席
中国道路交通双碳战略目标从实现“碳达峰”到“碳中和”需要下降82%,年降3000万吨。中国乘用车的碳预算为183亿吨,要实现“碳达峰”也需要下降82%,年降1730万吨。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资深首席李金成表示,从战略驱动、产业驱动、能源驱动、市场驱动四方面来看,碳中性燃料电池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驱动力。高效率、零排放、混动化、高性价比将是碳中性燃料内燃机未来的发展趋势。
针对碳中性燃料内燃机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李金成进行了系统讲解。同时,他介绍,以高效率、零排放、高功率、混动化、高可靠、通用化为开发目标,基于混合动力需求的高效零排放氢内燃机概念,一汽进行了氢内燃机实践。
汽车行业双碳管理、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DEKRA德凯中国认证与业务保障总经理
双碳进程在持续推进,欧洲绿色协议将把欧盟转变成一个现代和有竞争力的经济体,并确保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排放;经济增长与资源使用之间脱钩;没有人、也没有一个地方被落在后面。
从汽车行业来看,DEKRA德凯中国认证与业务保障总经理韦斌生介绍,2021年11月1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 上,包括沃尔沃、福特、通用、梅赛德斯-奔驰、比亚迪和捷豹路虎在内的6家汽车制造企业,签署了《格拉斯哥零排放车辆宣言》,承诺到2040年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实现全面销售零排放车辆。
作为汽车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德凯将从环境角度出发,助力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实现。韦斌生表示,汽车行业全生命周期的减碳路径需要“四轮驱动”,首先是乘用车电动化发展,包括电池效能的提升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两方面;其次是汽车供应链材料的减碳,包括轻量化、材料替代、产品绿色设计及可再生循环材料的使用两方面。
构建充电网+微电网+储能网 “三网融合”的数字能源生态
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昆鹏表示,5月31日,特来电累计充电量突破200亿度,是国内首家突破200亿度的充电运营平台。如果每辆车需要充50度电,相当于累计充满了4亿辆车,实现绿色出行1000亿公里。通过数据来看,特来电的充电量呈指数级增长,这得益于国内新能源汽车的规模化发展,也体现出充电网的不断扩张与完善。
此外,王昆鹏坦言,放弃充电桩,只有“充电网”才能支撑大规模新能源汽车发展;电动汽车是新物种,开新能源车可以成为能源的运营者;电动汽车+充电网,是实现2060碳中和的最佳路径,最后通过充电网+微电网+储能网,构建低碳数字能源新生态。
共建面向出行变革的新型电动出行能源基础设施
华为数字能源中国区副总裁
华为数字能源中国区副总裁熊亦晖表示,加速能源清洁化及汽车电动化,交通行业有望率先实现 “碳中和”。华为数字能源致力于打造三大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包括新型电力系统、新型数字产业和新型电动出行。融合数字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华为数字能源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与能源数字化,推动能源革命,共建绿色美好未来。
熊亦晖认为,新型电力系统呈现出高比例新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占地大和地处偏远的特点,但也存在着并网安全和运营安全的挑战。智能光储发电机是光伏+储能+数字技术的完美结合,能够助力构建高质量、全数字化清洁能源基地。
同时针对充电不便捷、续航焦虑及性价比,三个制约电动化快速发展的问题,熊亦晖分享了华为的解决方案。
绿色能源与数字化助力汽车行业低碳转型
远景科技集团零碳业务资深专家
远景科技集团零碳业务资深专家刘仕劼介绍,远景是全球领先的绿色科技公司,提供绿色能源与数字化解决方案。远景的产品和技术覆盖“源网荷储氢”等绿色能源领域。远景定位于“零碳技术伙伴”,2022年已实现运营碳中和,并将于2025年自身运营实现100%可再生电力使用;2028年实现全价值链碳中和;2040年实现净零排放。
绿电是一类最具环境效益的可再生电力。刘仕劼表示,在中国,绿电获取方式包括绿证、绿电交易、场内分布式/合同能源管理、新能源资产投资等。对短期需求用户而言,绿证的可行性更高,中国市场的三种主流类型绿证分别是GEC、APX TIGR和I-REC。最后他表示,远景将协同上下游伙伴,向汽车全价值链碳中和迈进。
全球碳中和背景下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政策研究部部长
根据中国汽研统计,全球已有130余个国家和经济体以立法、法律提案、政策文件等形式提出或承诺提出碳中和,覆盖全球88%的二氧化碳排放、90%GDP及85%以上人口。全球碳管控体系呈现出碳管控地域范围逐步扩大;碳管控力度持续加严;碳管控手段趋于多样化的趋势。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政策研究部部长吴胜男表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发展背景下,汽车制造碳排放占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比例将超过60%,其中动力电池碳排放占比超40%,未来将成为碳管控重点领域。而由于我国碳核算起步较晚,汽车产业低碳发展在碳管控政策、企业低碳引导、数据库搭建、核算标准建设、国际互认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针对上述挑战,吴胜男表示,中国汽研建议首先以碳标签为抓手,逐步建立健全碳管控体系;其次以零碳工厂为牵引,持续推动产业链低碳发展;第三以本土化数据为支撑,建立健全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最后以产业链主体为依托,构建科学全面的低碳发展路径。
至此,2023中国汽车低碳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全部议程圆满结束。
《CO2 Emissions in 2022》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再创新高,达到368亿吨以上,比上年增加3.21亿吨,增幅为0.9%。而与全球交通运输部门排放量的增长相比,中国交通运输的碳排放量在2022年减少了3.1%。中国“双碳”目标正在稳步前行,中国汽车工业企业们也在加快转型步伐,通过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汽车能效,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