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g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内容

民生宏观:海外经验为中国疫情优化提供了三点启示

时间:2022-12-16 11:49 来源:网络 作者:白鸽

民生宏观周俊志团队指导阅读在境外疫情和防控政策放开的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政策会做出怎样的应对?大意随着各地疫情防控政策的放松和优化,国内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未来会面临哪些挑战?政策会做出怎样的回应?

民生宏观周俊志团队

指导阅读

在境外疫情和防控政策放开的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政策会做出怎样的应对?

大意

随着各地疫情防控政策的放松和优化,国内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未来会面临哪些挑战?政策会做出怎样的回应?海外国家和地区在防疫放开后的表现,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

疫情发布后,为了尽可能缓冲疫情的影响,政府通常会出台医疗和经济政策。

医疗政策加码是为了对冲疫情释放后的影响;经济政策放松是为了加快经济复苏,早日使消费、就业和经济活动正常化。

在医疗政策方面,各经济体行动相对统一,推进疫苗接种、分级诊疗和病毒研究。

加快老年人和儿童疫苗接种,保护易感人群。

老年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在疫情冲击波中面临更大风险。海外经济体有针对性地发展和普及儿童疫苗,推动老年人疫苗接种。

推进“分级诊疗”,加大医护人员和ICU的投入,应对冲击波和医疗流失。

放开后,很多国家和地区疫情短时间内反弹,遭遇医疗资源挤兑的窘境。现阶段医院超负荷运转,新冠肺炎挤占重症等疾病的医疗资源。

韩国、新加坡、中国和香港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将诊疗压力分担到基层社区,节约了医院等核心医疗资源;并增加医护人员数量,保障ICU床位等重点医疗资源。

继续药物开发和病毒研究,优化新冠肺炎治疗计划,应对潜在的变异。

在经济政策方面,不同经济体侧重于刺激消费、增加投资和降低通胀。

日本、新加坡、中国和香港补贴居民消费,救助中小企业和服务业。

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等以消费为导向的发达经济体在自由化之前都有严格的防控。服务业、中小企业和居民消费在疫情中受损严重。放开后,该政策补贴了居民消费,救助了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加速了经济复苏。

越南和中国台湾省增加了政府投资以刺激经济。

越南和中国台湾省注重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的刺激作用,都出台了以基础设施投资为核心的经济复苏刺激政策。越南约1/3的预算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增加了基础设施、国防、卫生和教育方面的公共投资。

美国和英国收紧财政措施,以应对通货膨胀和金融压力,并确保长期增长潜力。

欧美发达国家在疫情爆发初期采取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居民消费安全度过了疫情的冲击。防疫自由化后,经济面临损害长期增长的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的压力。

美国和英国都采取了紧缩政策来应对通货膨胀和金融压力。美国居民部门的财政补贴在下降,财政支出偏向更长期的产业政策。英国政府增税减支,试图降低通货膨胀和政府赤字。

国外经验为中国疫情优化提供了三点启示。

第一,在医疗政策上,要保证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和充足的医疗资源。

海外经济体的经验表明,放开后,老年人等部分弱势群体将增加医疗压力,医疗资源挤兑风险加大。目前,我国老年人强化免疫尚未实现全覆盖,医院床位、医生等医疗资源仍需加强。后续政策可能会在这方面推广。

其次,构建“分级诊疗”体系,普及在线咨询,有助于应对疫情冲击波。

放开后,韩国和新加坡都建立了“分级诊疗”制度,将诊疗压力分担到基层和社区,节约了医院等核心医疗资源,有效分担了医疗压力。海外经济体在“分级诊疗”过程中也结合了在线问诊。中国疫情后续优化可参考相关经验推进。

第三,东亚经济体的经济政策侧重于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

无论是日本、新加坡还是中国,早期严格的防控措施抑制了居民消费、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内需疲软。防疫放开后,所有政策都补贴居民消费刺激增长。

早在2020年,欧美发达国家就出台了强有力的消费刺激政策,封控力度大,让居民消费和服务业更早更快复苏。防疫自由化后,降低通货膨胀成为政策的主要目标。后续防疫优化后的中国经济政策可能更接近东亚其他经济体。

目录

一.导言

随着优化实施疫情防控新国十条的出台,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优化防控政策。国内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

在《海外疫情研究系列:防疫自由化的三个阶段》中,我们阐述了海外防疫自由化的阶段性变化和关键变量。

新冠肺炎疫情的复杂性决定了放开后防疫不会一帆风顺。无论是面对疫情演变的挑战,还是实现疫情后的经济复苏,都需要政策来保障。防疫放开后,你会面临哪些挑战?政策会做出怎样的回应?

因此,本文梳理了防疫放开后海外主要经济体的政策演变和逻辑,或许可以为我们理解后续重点政策提供参考。

第二,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应对疫情反弹。

促进老年人和儿童的疫苗接种。

老年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在疫情冲击波中面临更大风险。海外经济体有针对性地发展和普及儿童疫苗,推动老年人疫苗接种。

根据第5波最新疫情调查及香港卫生署2022年4月公布的死亡个案报告初步数据分析,未接种疫苗的80岁以上老人新冠肺炎死亡率高达14.6%。

新冠肺炎儿童中的传播呈上升趋势。根据CDC 2022年3月的数据,儿童在所有新冠肺炎患者中的比例约为18%,较发布前有明显提高。

许多国家和地区提倡老年人接种疫苗。意大利政府对50岁以上的人强制规定了接种疫苗的义务,甚至对没有接种疫苗或没有及时完成接种的人处以100欧元的罚款。新加坡将不再承担那些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后拒绝接种疫苗的人的医疗费用。

欧美也在放开后降低了儿童接种疫苗的最低年龄,并授权加强疫苗接种。2021年11月,政府放开疫情控制后,美国全面铺开5-11岁儿童疫苗接种工作。2022年12月8日,美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修订了马德纳和辉瑞/BioNTech的二价新冠肺炎疫苗紧急使用授权(EUA),将二价新冠肺炎疫苗加强剂的使用范围扩大至最小6个月龄的儿童。

实行“分级诊疗”,加大医护人员和ICU的投入。

放开后,很多国家和地区疫情短时间内反弹,遭遇医疗资源挤兑的窘境。现阶段医院超负荷运转,新冠肺炎还会为重症等疾病占用医疗资源。

2022年初,中国香港遭遇第5波疫情,医疗系统不堪重负。大量自测阳性市民涌入公立医院的急症室接受治疗。医院严重超负荷运转,甚至挤压了新冠肺炎以外的就医需求。根据香港医院管理局的数据,许多公立医院的病房利用率超过100%。

2021年9月,新加坡进入“与病毒共存”阶段后,每日新增病例开始急剧增加,重症患者的增加给ICU病房带来巨大压力。10月,新加坡公立医院隔离床位占用率近90%,ICU床位占用率超过三分之二。由于ICU人手不足,普通病房的医护人员转到ICU支援,进度加重了普通病房的压力。

为了应对医疗流失的压力,海外国家和地区主要采取三种措施: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增加医务人员数量,保障ICU床位等重点医疗资源。

首先,推进“分级诊疗”,节约医院等核心医疗资源,避免急诊拥挤。

新加坡的三级医疗分流系统由医院、社区医院和社区诊所组成。政府鼓励所有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居民前往诊所接受治疗。奥米克隆疫情期间,新加坡政府推出“家庭康复计划”和“简化医疗护理协议”,鼓励无症状或轻度患者自我隔离,在家休养。

中国还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家庭-诊所-医院”的分流治疗。轻度患者在家隔离。如有必要,他们可以拨打专门的医疗咨询热线。高危老年或慢性病患者需要就诊时,应优先获得新冠肺炎定点门诊预约名额;如果老人在就诊时发现病情恶化,会立即入院。

韩国建立了以社区医院为中心的检查治疗体系,以应对疫情反弹。南韩自由化后,疫情一度非常严峻,新冠肺炎的病危人数和死亡人数增加更多。原有的“入院”防疫体系效率低下,难以有效应对高危人群的入院。韩国政府开始转向更常规的防疫和医疗应对系统,即以社区医院为中心的检查和治疗系统,由保健中心和社区医院分担新冠肺炎的应对工作。

第二,加大医务人员的投入,增加医务人员数量。

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医护人员的短缺,各国政府纷纷加大对护理教育的投入,以快速填补医护人员的缺口。以英国为例,政府在2022财年提供30亿英镑支持国民健康保险体系,并为相应的行政部门提供资金培养紧缺的医学人才。卫生和护理专业委员会修订了护理、助产和相关卫生专业学生的教育计划,这些学生可以选择参加带薪实习机会。这个政策加快了护理人才的供给。

第三,“开源节流”,增加ICU床位等重点医疗资源。

英国引入“虚拟病房”和“家庭医院”护理模式,确保患者在自己家中得到安全护理,从而释放医疗床位资源。美国政府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合同,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生产医疗用品。

加快新冠肺炎的药物开发和病毒研究。

目前,新冠肺炎的处理方案相对成熟,但在新冠肺炎仍存在潜在的可变性。各国和地区继续开展新冠肺炎防控研究,加强药物研发和病毒研究。

在药物开发方面,各国和各地区加强了疫苗改进、新药和新疗法的开发和筛选以及新冠肺炎后遗症的康复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牵头建立了加速新冠肺炎治疗干预和疫苗合作联盟(ACTIV),协调研究战略,加速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和疫苗。目前药物的研究方向包括:镇静免疫系统的药物;防止血液凝固和组织损失的药物;降低新冠肺炎严重程度的药物。

在病毒研究方面,各国和各地区重点关注新病毒变种的检测和追踪。在美国建立新型冠状病毒病毒株监测系统。该计划为美国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基于人群的监测系统,以跟踪病毒随时间的演变,并确定可能影响诊断、治疗或疫苗性能或影响新型冠状病毒或新冠肺炎的严重程度。NS3的一个显著优势是,它定期从美国各地收集样本以支持变异表征,这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了重要数据。2021年2月,当英国逐渐放松对疫情的控制后,英国政府为新冠肺炎的“人体挑战实验”后续研究提供了4500多万美元。

三。加速就业和经济复苏的政策刺激

日本、新加坡、中国和香港:补贴居民消费,帮助中小企业和服务业

日本、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分别于今年3月、4月和5月解除防疫限制。日本政府于今年3月21日解除了最后一项“防止扩散”禁令。今年1月中国爆发奥米克隆疫情,确诊和死亡病例飙升至新高。疫情得到控制后,香港政府于4月开始开放防疫措施。2022年4月26日,李显龙表示新加坡要“与新冠肺炎共存”,随后新加坡被彻底解禁。

香港和新加坡是消费型经济体,服务业发达,服务业、中小企业和居民消费在疫情中受损严重。

自由化后,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主要通过财政政策补贴居民消费,救助中小企业和服务业。

中国继续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措施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全力抗击和战胜疫情;对公民和中小企业的救济;为下行的经济提供支撑,促进疫情后的经济复苏;投资未来,部署中长期经济发展。

此外,香港政府继续发放消费券以刺激居民消费。2021年至2022年,香港地方政府分三批向每位香港居民发放1.5W港币的消费券。香港消费券计划共投入1080亿港元预算,有效提振了本地消费。

新加坡在年度财政计划中,推出总额5亿元的就业和企业援助一揽子计划,帮助餐饮、零售、旅游等行业受影响的中小企业,并有针对性地扶持中低收入者。

日本主要通过发放现金补贴和提高生育率来刺激家庭消费。

日本以消费为导向的经济结构面临两个问题:长期问题是人口老龄化的拖累;短期问题是能源价格上涨导致的通胀抑制了消费。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日本在2022年10月推出了71.6万亿日元的财政刺激计划。关键的财政措施包括:减少家庭水电费和城市煤气费;继续向石油批发商提供补贴,以降低汽油和煤油的零售价格;促进入境旅游的复苏;给每位母亲10万日元,提高生育率。

越南和中国台湾省:增加政府投资以刺激经济

2021年10月11日,越南政府颁布了关于安全、灵活适应和有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第128号决议。2022年4月,中国台湾省提出“新台湾省模式”,改变防疫思路,随后“全面放开”,逐步解除管制。

越南采取了以基础设施投资为核心的疫情后经济复苏的刺激政策。

越南第十五届国会通过了政府提交的总额为350万亿越南盾的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一揽子扶持政策,其中约1/3(103.2万亿)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增加了基础设施、国防、卫生和教育方面的公共投资。

2022年8月,中国台湾省公布了2023年一般预算,总额为27191亿元新台币,主要用于政府部门投资。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金额最大,为新台币6000亿元;该部门国防预算为新台币5863亿元,增长率创历史新高;卫生防疫部门(新台币3704亿元)、教育部门(新台币2919亿元)、经济部门(新台币2165亿元)也获得较多投资。

英美:紧缩财政应对通胀和财政压力

与东亚经济体相比,欧美发达国家在疫情爆发初期采取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居民消费安全度过疫情冲击。防疫后仍有相当数量的超额储蓄支持居民消费,有效需求充足;消费和就业的反弹推动通胀快速上升,但经济面临通胀和财政赤字的压力,损害长期增长。

防疫自由化后,英国和美国收紧财政政策,以应对通货膨胀和财政压力。

今年2月21日,英国政府宣布了“与新冠肺炎共存”计划,自2月24日起,英国所有现有的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措施将被解除。阳性患者将不再需要自我隔离,政府也不再追查密切接触者。

从2022年3月开始,美国各州陆续宣布完全解除封印。4月18日,美国宣布取消在公共交通和交通枢纽上必须佩戴口罩的命令;6月12日起,取消国际游客在美国登机前出示阴性检测证明的命令。至此,美国的防疫政策已经全面放开。

美国居民部门的财政补贴在下降,财政支出偏向更长期的产业政策。

疫情发布前,2021年3月,拜登发布了总额1.9万亿美元的美国救市计划,主要包括对居民的现金补贴、失业补贴和薪资保护贷款计划。旨在加速就业市场的复苏。

2022年3月,美国逐步放开防疫后,美国新的财政补贴法案主要针对企业和行业,比如新能源和芯片法案。这些法案和政策着眼于更长期的经济目标,确保“供应链安全”和美国的竞争优势,与疫情后的短期经济复苏和就业增长关系不大。

英国政府增税减支,试图降低通胀和政府赤字。

2021年9月下旬,英国前首相约翰·特拉斯推出大规模减税法案。但在高通胀的背景下,该法案不得人心,被迫中止,于是特拉斯被迫下台。

为了应对通胀压力和政府赤字,英国财政政策在11月份发生了逆转。政府提出了财政紧缩计划,预计将增加税收250亿英镑,削减支出300亿英镑。

具体措施包括:将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的起征点从15万降低到12.5万;分红津贴明年从2000削减到1000,2024年4月再削减到500;将英国油气公司的暴利税提高至35%,直至2028年;英国将对低碳能源生产商的超额收入征收45%的税;电动汽车将不再免征汽车消费税。

“新的财政计划将导致轻度衰退,但它将实现更高的长期增长,”新任财政大臣亨特说。

四。海外防疫自由化后政策的三点启示。

保证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和充足的医疗资源。

根据海外经济体的经验,放开后,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可能会增加医疗压力和医疗资源挤兑的风险。

因此,海外经济体一般会关注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在我们之前的研究《防疫放开的三个阶段》中,也提到了海外国家和地区放开入境管制时,老年人初步覆盖并加强了疫苗接种率。

目前,我国老年人强化免疫尚未实现全覆盖,医院床位、医生等医疗资源仍需加强。后续政策可能会在此内容中推广。

截至2022年11月28日,中国60岁以上人口完成两剂疫苗接种和三剂加强注射的比例分别为86.4%和68.7%。80岁以上需要疫苗保护的人群中,接种率分别只有65.8%和40.4%。

中国老年人疫苗接种率低于德国和新西兰。在德国,60岁以上人群完成了两剂疫苗接种和三剂加强注射,接种率分别高达91.4%和84.7%。在新西兰60岁以上的人群中,两剂疫苗和三剂加强疫苗的接种率接近95%,在80岁以上的人群中,这一比例甚至更高,达到97%。

截至2020年,我国人均医院床位数排名世界第44位,人均医生数仅排名世界第91位。2022年12月,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全国重症监护床位总数为13.81万张,其中三级医疗机构10.65万张。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普及网上咨询,有助于应对疫情冲击波。

以医院为中心的常规医疗体系难以应对自由化后的疫情冲击波。在人口相对密集、医疗资源相对紧张的东亚地区,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在防疫放开后都出现了医疗资源超负荷的情况。

未解封疫情的冲击波迫使韩国和新加坡建立了“分级诊疗”制度,将诊疗压力分担到基层和社区,节省了医院等核心医疗资源。后续中国疫情优化可参考相关经验。

新加坡的“医院、社区医院、社区诊所”三级医疗分诊体系和中国的“家庭-诊所-医院”分诊治疗模式在后续的医疗冲击波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国内政策也在推进分级诊疗,重点是社区分流。分级诊疗方案中提出的措施包括: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重点,引导患者到基层首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应当对辖区内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开展健康监测;加强新冠肺炎感染者的分级分类转诊。社区分流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硬件和人才瓶颈,资金进度困难。

海外国家和地区在“分级诊疗”过程中也结合在线问诊。以国内互联网咨询为主的在线咨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加坡政府推出“家庭康复计划”和“简化医疗协议”,鼓励无症状或轻度患者在家隔离疗养。

中国还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家庭-诊所-医院”的分流治疗。轻度患者在家隔离。如有必要,他们可以拨打专门的医疗咨询热线。

疫情推动了互联网医疗在中国的发展和成熟,未来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近期社会感染人数增加后,就医需求从线下分流到线上。据财新报道。com,12月初微医平台日均咨询订单数据比11月增长60%。

东亚经济体的经济政策侧重于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

防疫放开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不尽相同,经济政策的决定变量可能是内需。

欧美发达国家和东亚经济体的经济政策在疫情期间错位了,防疫发布后又错位了。

欧美发达国家大规模的财政和货币宽松政策,在疫情发生后刺激了消费。防疫放开后,面临通胀困境,政策主要是抑制通胀和减少赤字。

早在2020年,欧美发达国家就出台了强有力的消费刺激政策,封控执行力度较广。居民消费安全渡过疫情冲击,服务业恢复较早较快。防疫放开后,核心通胀上升,降低通胀成为政策的主要目标。英国、美国等。纷纷紧缩财政,以降低通货膨胀,减少政府赤字。

东亚疫情期间,没有大规模刺激消费,但生产和出口是有保障的。防疫自由化后,各经济体都面临着内需疲软的问题。政策主要是刺激消费,增加投资来稳增长。

疫情期间,日本、韩国、越南、中国台湾省等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的出口受益于发达国家的商品需求,没有大规模的消费刺激计划。由于疫情防控政策的严格执行,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东亚自由化后,所有经济体都注重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

后续防疫优化后的中国经济政策可能更接近东亚其他经济体。

风险警告

疫情超出预期;政策演变超出预期。

外部报道:本文来自民生证券研究所2022年12月15日发布的报告《海外疫情研究系列:防疫放开后的政策路线》。

    今日最新
    推荐热点
    广告